血栓彈力圖儀作為臨床凝血功能檢測的關鍵設備,通過模擬人體凝血過程,精準評估血液凝固速度、強度及纖溶活性,其檢測結果直接指導手術輸血、抗凝治療等臨床決策。日常質控是保障設備檢測準確性的核心環節,需通過標準化操作消除設備漂移、試劑偏差等影響,確保每一份檢測報告的可靠性。
一、質控頻率與前期準備:奠定質控基礎
血栓彈力圖儀的日常質控需遵循“固定頻率+動態調整”原則,常規情況下每日開機后、首回檢測前必須完成1次質控,若設備連續運行超過8小時或更換關鍵試劑(如激活劑、氯化鈣溶液),需額外補充質控。
準備階段需重點核查三方面:一是環境條件,確保操作室溫濕度穩定(溫度20-25℃、相對濕度40%-60%),遠離強光直射與電磁干擾(如離心機、大型分析儀),避免環境因素導致檢測偏差;二是試劑狀態,檢查質控品(通常為廠家配套的凍干標準血漿)是否在有效期內,復溶時嚴格按說明書要求使用無熱原純水,充分振蕩溶解(避免產生氣泡),復溶后30分鐘內完成質控檢測;三是設備狀態,觀察儀器指示燈是否正常,耗材(如檢測杯、轉子)是否清潔無劃痕,若檢測杯內壁有殘留血跡或污漬,需用專用清潔劑浸泡后沖洗晾干,防止交叉污染。

二、標準品檢測與參數驗證:把控核心指標
日常質控的核心是通過標準品檢測,驗證設備關鍵參數是否在合格范圍,主要包括以下指標:
R值(反應時間):反映凝血因子激活時間,標準品檢測的R值需落在廠家提供的參考區間內(如5-10分鐘),若R值過長,可能是激活劑活性下降或試劑復溶不當,需更換激活劑重新檢測;
K值(凝固時間)與α角(凝固速率):兩者均反映纖維蛋白形成速度,K值超出參考范圍(如1-3分鐘)或α角異常(如50-70°),多與質控品復溶不充分、檢測杯溫度不穩定有關,需核查復溶操作并確認儀器溫控系統(通常設定37℃)是否正常;
MA值(最大振幅):代表凝血最大強度,若MA值偏離參考區間(如50-70mm),可能是轉子磨損或檢測杯與轉子間隙異常,需更換轉子后重新校準間隙(通常要求間隙0.5mm±0.1mm)。
檢測時需嚴格按儀器操作流程加載質控品,避免氣泡進入檢測杯(氣泡會導致MA值偏低),每個參數重復檢測2次,兩次結果偏差需≤5%,確保數據穩定性。
三、異常處理與記錄管理:形成質控閉環
若質控結果超出合格范圍,需按“排查-驗證-記錄”流程處理:首先排查試劑問題(如更換新批次質控品復溶檢測),排除試劑因素后檢查設備硬件(如清潔溫控傳感器、校準轉子),仍異常時聯系廠家技術人員維修,禁止在質控不合格狀態下開展臨床檢測;每次質控無論合格與否,均需詳細記錄《血栓彈力圖儀日常質控記錄表》,內容包括質控日期、時間、操作員、試劑批次、各參數結果、異常處理措施等,記錄需保存至少2年,便于后期追溯與質量審核。
此外,每月需對日常質控數據進行趨勢分析,通過繪制R值、MA值等參數的變化曲線,識別設備性能漂移趨勢(如MA值逐月下降可能提示轉子老化),提前制定維護計劃(如更換耗材、預約校準),將質控從“被動合格”升級為“主動預防”。
規范的日常質控不僅是血栓彈力圖儀符合臨床檢測標準的基本要求,更能有效降低因檢測誤差導致的臨床風險(如誤判凝血功能引發的輸血過量或抗凝不足)。通過嚴格執行質控流程,可確保設備長期處于穩定的檢測狀態,為臨床提供精準、可靠的凝血功能評估數據,助力個性化診療方案的制定。